《学记》:教育的老理儿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06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[清]焦秉贞《孔子圣迹图》(局部)

品读经典②

   《学记》是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,成文于战国末期,尽管全文仅1229个字,但通篇名言隽语,喻辞生动,简约达练。它系统地阐明了教育目的、教育制度、教学原则和方法,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,与《大学》所阐释道术互为表里,字字掷金,结合教学实践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。

    《学记》开篇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“建国君民”“化民易俗”,古代教育是引导民众向善,并不断传承向善以期净化社会风气,其目的是成就“人生”。《学记》强调即便禀赋过人的天才,也要重视后天教育;即便学有所成,也要终身学习。

    教育教学“五原则”

    1.教学相长

    《学记》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“教学相长”的命题,把教与学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联、互相促进的矛盾体。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”。“不足”与“困”是学者进取的不竭动力,亦是学者立身的起点。对于教师而言,学习者与教学者是共同符号,教育的过程,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,同时,学生是鲜活的、富有新意、永远不能完全预期、充满张力的资源。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,尤其是学生的独到理解启发教师思维,找到新视角,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。

    2.藏息相辅

    《学记》指出:“大学之教也,时教必有正业,退息必有居学……故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修焉,息焉游焉。”即按规定时间进行的正课学习,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,相互补充,相互促进。课外练习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正课学习的兴趣。“藏息相辅”的教学原则要求课外练习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,学习与休息兼顾,学习与游乐相间,亲师与乐友结合,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。

    3.豫时孙摩

    《学纪》在总结“教之所由兴”和“教之所由废”的重要规律时指出:“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不陵节而施之谓孙,相观而善之谓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”豫、时、孙、摩,就是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。豫,预防性原则,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,否则积习难改。时,及时施教原则,抓住最佳时机,及时施教,因势利导,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。孙,循序渐进原则,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。摩,学习观摩原则,学友间相互观摩,相互学习,取长补短,就能共同进步。反之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”

    4.启发诱导

    《学记》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指出:“君子之教,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和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”这就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要点:一是“道而弗牵”,教师积极引导学生,而不是硬牵着他们走。二是“强而弗抑”,即严格要求学生,不断进行勉励和督促,而不是压抑他们。三是“开而弗达”,即诱导不强牵,劝勉不强制;指导学习的门径,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,促使他们独立思考。

    5.长善救失

    《学记》指出:“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”指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四种毛病,即贪多务得、片面狭窄、贫乏浅薄、畏难不前。这四种毛病又是个体心理差异造成的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,才能矫正这些缺点。

    善教者使人继其志

    《学记》对教学方法的论述,不甚具体。结合教学原则大概为讲解、问答、练习和类比四种。

    1.讲解:教学离不开讲解,讲得好坏,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,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的教程。因此,《学记》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。

    第一,“约而达”。就是说教师讲解须简洁扼要,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,不要啰唆和含糊不清,做到明了透彻、少而精。

    第二,“微而臧”。教师讲解要有重点,要精辟;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,又不要平铺直叙,做到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”。

    第三,“罕譬而喻”。意思是举例不在多,却很能说明问题。教学少不了举例,“举事以类义,援古以证今”。例子须典型,有代表性,用得恰到好处,就能化抽象为形象,化深奥为浅显,开导阻塞,启发思维,达到简约深刻,教略学丰。

    2.问答:关于问和答,《学记》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。

    首先,如何提问。《学记》认为提问应按“先易后难,先简后繁”的顺序为宜。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,“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”。当然,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,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、提问难点的。

    其次,如何回答问题。《学记》指出要注意两点: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,要大小得当。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,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,旁征博引。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,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,作出正确的回答。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,大小适宜。二是要求从容问答。提问题要从容,回答问题也要从容,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。

    3.练习:什么是练习法?《学记》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,只是举了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;始驾马者反之,车在马前”三个例子。其意是:“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,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(知“形”);优秀的弓匠的儿子,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(知“性”);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,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(知“由”)。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,就懂得怎样治学了。

    4.类比:《学记》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“比物丑类”,用同类事物相比较,使学生能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。这样不仅由此及彼,因理推论,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,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,猎取知识,发展能力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

    《学记》的终结段,回应开头,作者从君主的高度,解说了为何要“务”教育之“本”。教育成就的圣人,有无所不施的大德,有无所不容的大道,有无所不诚的大信,有无所不可的大适。才华、胸襟、诚信、抗挫折能力这样四个标准,在2500年前提出,到今天却依然不失为先进的人才观念。

    如此,《学记》显然不是孤独的灵魂闭门造车、冥思苦想的结果,而是对当时的各家各派相互批判、吸收,而后才成的一家之言。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,是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。

    读《学记》,常读常新,永读永获。初读如临渊谷,再读味如干柴,三读始尝甘甜,数遍之后,便知个中滋味。有人说,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“集体失语”,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“独白”,这令人感慨。难道《学记》不是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?!

    诚然,今日研读《学记》,我们固然要心怀学习与敬意,但是,我们也应该在与《学记》的阅读与对话中,保持反省与质疑。与《学记》“保持距离”,便是为理性的批判与反省空出地盘。比如:《学记》的不足之处是偏重于教学论方面的内容,对于教育基本理论及德育、体育等方面论述甚少。《学记》对人的发展讲得并不明显,远远不如荀子。

    尽管《学记》有瑕疵,但是,我们在《学记》古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,多多少少可以找到现代教育心理学、教学法等各种观点的胚胎与萌芽,《学记》是对一种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注解和指导,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。(作者段伟,系湖北省英山实验中学大别山区种子教师)